2023年10月20日,Nature子刊《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我校栾维新教授为通讯作者,其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金校名作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From the coast to the interior: global economic evolution patterns and mechanisms》。
该成果以全球海岸带与内陆两大区域系统的经济演化格局为主题,由栾维新教授团队与东北大学杨俊教授、浙江大学岳文泽教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薛冰教授及俄克拉荷马大学肖向明教授等通过多单位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完成。
当前,全球海岸带区域是世界人口最为稠密、经济要素最为集中的增长极,同时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带。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陆-海相互作用国际计划(LOICZ)等均聚焦于海岸带区域。但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和许多国家(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实施,经济要素的空间转移特别是由海岸带向内陆转移日渐增强。为了能够给未来全球海-陆区域系统决策提供更为精准的信息,需要明确回答经济要素究竟继续集聚在海岸带区域还是会向内陆区域转移这一科学问题。为此,该研究将夜间灯光数据与随机森林算法结合,实现对全球及洲际范围下海岸带与内陆的经济规模的识别,摆脱了传统的统计手段几乎无法实现对这种大尺度区域经济信息统计与测度的困境;分别从全球及洲际尺度对海岸带及内陆的经济规模和动态变化进行较为客观地刻画,解决了全球科学计划所关注的海岸带与内陆的动态变化趋势判断难题,并满足了更为精确的数据信息统计需求;揭示了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经济要素的“离海性”及“趋海性”基本特征。
研究指出,全球海岸带经济活动强度要远高于内陆区域。全球海岸带GDP由2000年的331242亿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515236亿美元,全球内陆GDP由2000年的161348亿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302380亿美元。总体上,全球海岸带区域以约18.43%的陆域面积创造出了约65.12%的经济总量,内陆区域以约81.57%的陆域面积仅创造出约34.88%的经济总量。由此可见,全球海岸带与内陆区域的经济发展存在空间不平衡特征,并验证了胡佛区位论指出的运费较低的地理区位会产生经济高度集聚的结论。
“离海性”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全球海岸带经济占比由2000年的67.25%下降至2018年的63.02%,全球内陆经济占比由2000年的32.75%上升至2018年的36.98%,经济要素逐步由海岸带向内陆区域转移,表征全球内陆区域具有较强的经济发展潜力,因此区域发展政策应适度向内陆偏移,重视内陆区域发展并做好提前布局。
洲际范围内,工业化发展阶段及对海洋运输条件的依赖度不同导致各洲海陆经济演化格局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而言,非洲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趋海性”演化趋势,而欧洲、北美洲、亚洲、南美洲、大洋洲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离海性”演化趋势。由于洲际范围内经济要素在海岸带-内陆区域下的空间演化格局存在异质性,因此各洲需要依据各自海陆经济演化的特殊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
据悉,《Humanities & SocialSciences Communications》是Nature旗下唯一面向人文社会科学的刊物,一直致力于出版人文科学、社会与行为科学所有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力,是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SSCI) 以及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A&HCI)两个权威数据库源刊。
该成果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海岸带地区陆海资源环境互动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42030409)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9-023-02234-4